四川省德阳市地方志,德阳县新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裴显忠纂修。裴显忠,曾任德阳县知县。此篇继吴志而作,相距只二十五年。盖裴氏任县令六年,以身之所经历,耳目之所见闻,取前志删繁订误,以续以补,不相沿袭,故别于旧志曰新。其门类则斟酌所有以定,不墨守省颁条例,而参仿朱锡谷《巴州志》体例为之。《德阳县新志》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为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一卷为序、凡例、舆地全图、城池全图、水利全图。正文分为:卷一,地理志,沿革、疆域、形胜、山川、风俗、物产属之。卷二至卷七,建置志,城池、关隘、场镇、公署、驿递、祠庙、学校、水利、津梁、寺观、古迹、冢墓属之。卷八,田赋志,赋税、仓储属之。卷九,职官志,文职、武职属之。卷十,选举志,选举、仕进、军功、封荫属之。卷十一至卷十二,士女志,人物、列女属之。卷末一卷,杂纪志,含辨伪、补遗。此志小序惟于应发明者,或总论于前,或缀跋于后,取达而止,不为泛滥之词。综观全书,叙述简核,文笔雅洁,堪称可传之作。
裴显忠,字澹如,福建闽县籍顺天大兴人,嘉庆举人,道光十年(1830)、道光十三年(1833)、道光十七年(1837)三次出任德阳县知县。后调任乐至、射洪等县,又主修《乐至县志》十六卷。陈一津,四川金堂人,见“【嘉庆】金堂县志”条。刘硕辅,德阳人,道光副榜。
裴显忠《序》曰:“德阳志何为而云新也?以有旧志故别而新之也。有旧则何必复为新也?旧志成于嘉庆之壬申,距今二十有五年矣。其间兴废变迁,月异而岁不同,不渐增之,必将泯焉,尝为是惧,故新之也。……志也者,纪一邑之往迹也。政典之要,风土之闲,靡不于是统之。彼忠臣、义士、孝子、悌弟、贞夫、节妇之伦,旌诸绰楔,表于王贞珉尚矣,犹有剥蚀焉。其潜德幽光,佚乎流俗,睹闻所及,更仆难数,不有纪之,谁暇为之阐扬;即凡建置修补之属,亦尝岁有损益,不有纪之,谁暇为之传述。因循怠玩,势将澌灭于风雨晦明之下。后之人文献无征,其孰从而知之。虽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然举峏而弃末,好怪而厌常,求十一于千百,仍未必其帖然也。矧识之者之果有人焉,不耶?夫德阳故蜀苴之孔道,汉置绵竹亦当涪雒之冲,唐宋而还,乃设今县。蕞尔小邑,南通滇、黔、藏卫,北达燕、豫、秦、陇,固成都之要隘,西川之奥区也。其原衍沃,其山陂陀,士秀民醇,风清俗美,岂非姜士游、秦子敕诸贤之流风遗韵,犹有存焉者乎。自莅兹邑已六年矣,幸生虞廷喜起之朝,复值禹甸雍熙之会,时和年丰,昆虫闿泽,庶政之余。废者渐举,修残补坠,亦既可一二为都人士语矣。爰读旧志,每慨然于壬申以来,事尚阙如,而数年中身之所亲。足之所履,耳目之所见闻,亦往往有触诸怀而足纪述者,又若未可尽作云烟过眼观也。因于半日静坐斋中,繁订误,类聚群分,以续以补,不相沿袭,汇为一书。谓之新志,盖欲与旧志并行,各从所好而已。”
德阳县新志开局于道光十七年(1837),裴显忠以续志之后,又历十二年,新出之文,不可无载,遂请好友陈一津前来总其事,而聘硕辅协之,翌年便成书付梓。名之新志,以别于嘉庆旧志和道光五年(1825)之续志。分七门三十目,约12万字。以山川、风俗、公署、祠庙、寺观、古迹、人物等类目记述较详。各门类中又多附有关诗文碑记,是故未再单列艺文门。志中所载多系转录旧志,仅是增续了少量嘉庆、道光年间之人事和文词,如重庆知府王梦庚撰写的《涌泉行》,县举人廖家骕撰的《阖邑为铎氏捐修考棚号舍碑记》、《观平桥记》等。人物门中收载县举人曾彰泗出任陕西洋县知县时被白莲教起义军攻城所杀事甚详。
德阳县新志今存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和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印本。
地方县志中的教育记载,如书院、学宫的设立,科举考试的举办,展现了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对知识传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