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市地方志,光绪《增修灌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清庄思恒等修,郑珶山纂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庄思恒,江苏元和(今苏州)人,监生,光绪八年(1882)任灌县知县。郑珶山,四川荣昌人,附贡生,光绪六年(1880)署灌县训导。
《增修灌县志》编成于光绪十二年(1886),由庄思恒、庄裕筠、缪延祺、孙绍龙、陆法言等主修,郑珶山总纂,郑翊清、吴国珍等协修。庄思恒《序》称:“余幼随父宦游入蜀,闻成都山水清峻,以灌为最,窃欲一畅游观,而不可得。辛巳(1881)冬,奉檄摄灌篆,既下车采风问俗,咨访民间利弊,簿书期会,听夕未遑。虽有山川风物之美,而长吏膺地方之责,尤不敢寄情丘壑,以旷厥职。溯灌邑自秦太守李冰凿离堆,疏二红,灌民田,民无沫水之害,至今十数州县赖其灌溉。第水之宜泄,全恃堰工;修筑不时,启闭不节,民受其害。此地方之先务,而有司之巨任也。时总督丁公方勤求水利,建置要工,每岁或一巡视。余急讲备豫之宜,求前事以为之师,稽之志乘,考其舆图;而古所谓《青城甲记》、《乙记》者,泯焉无存,惟乾隆间邑令孙公天宁所辑《县志》一编,差可寻绎。然时代既久,繁简失宜,……乙酉(1885)冬,从父子佩公(即庄裕箔)复权是邦,殷然以斯志为念,力成其美。今年(1886)秋,志成。”民国三年(1914)杨端宇《补刊灌县志序》称:“《灌志》成于前清乾隆丙午(1786)前邑令孙一樵先生,续于光绪丙戌(188)后邑令庄子佩诸君子。”盖思恒来任斯土,见县志失修已近百年,其间各种变化莫可稍核,便邀邑中士绅商议续修,特委珶山任总纂,开局举事。以失修年久,资料采辑不易,五历寒暑方得以初编成帙。时思恒已另赴他任,其叔父庄裕筠(监生,曾两次出任灌县水利同知)接任县事,珶山等人送志稿请阅,裕筠乐踵其事而订正,于光绪十二年(1886)督工刊行。
此《增修灌县志》分十四门百十六目,35万余字,其中《舆地志》在卷二,《建置志》在卷三,《水利志》在卷四,《田赋志》在卷六,《学校志》在卷七,《人物志》在卷九。条目分得极详细,以水利一门颇具特色,其他县志中多附载于舆地门之山川后,而是志则单独升为一级门,蒐载岷江水系及都江堰历代水利工程史料极为丰富。祀典归入学校门,收载的过于繁琐,达3万多字。《增修灌县志》艺文门仍系是志之重头,约10万余字,有历代著述书名作者简介,亦有诗文辞赋,多采咏颂记叙都江堰之宏伟和青城山之清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该《增修灌县志》今存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补刻本,民国三年(1914)增补印本和1968年台湾影印本。
地方县志中的建筑记载,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这些记载对于了解地方建筑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