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地方志,光绪《昌平州志》 十八卷。清吴履福修,缪荃孙、刘治平等纂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吴履福字州牧,光绪五年(1879)任知州。缪荃孙详见《顺天府志》。刘治平,邑绅,曾任福建监察御史。该志自康熙年间续修又已有二百余年未修了,光绪初年,合肥伯相重修《畿辅通志》,昌平知州吴履福访求得康熙旧志,以州绅刘治平任其事,贡生刘万源属其稿,最后由翰林院编修廖荃孙发凡起例,开局纂修,历七载。遂成书。初稿本十八卷,二十二目,分为:皇德、图书、土地、山川、大事表、职官表、选举表、道里、风土、祠庙、伽蓝、冢墓、会计、学校、衙署、营卫、物产、烈士、列女、艺文、丽藻、叙录。该志书体例谨严,文词朴实。其有六大优点,一是表的设置,一目了然,如:大事表合大事,兵事,灾祥为一表,选举表一表,分列代、人、官三格,均简明易览,省去不少篇幅;二是除流寓传外,皆不分类,一概以时代排列次序;三是序录首论方志沿革及功用,次述本书体例,十分明晰;四是史志论赞,并废除;五是艺文录,首列记录昌平事之书,次记昌平人著述,仿朱彝尊《经义考》体例,附以序释,并广为搜集;六是淹博钜制。然志书首编圣谕、录及诗赋,难免落俗。该志尚有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和民国二十八年(1939)铅印本。
光绪《昌平州志》卷 1 皇德记,收录了清朝皇帝保护明十三陵的谕旨 19 篇,其中顺治帝 7 篇、康 熙帝 2 篇、雍正帝 2 篇、乾隆帝 2 篇、嘉庆帝 1 篇、光绪帝 5 篇。此外,本卷中还收录了清代皇帝所作的有关昌平的诗词,其中乾隆皇帝的 《谒明陵八韵》 《哀明陵三十韵》 《修明陵成遂 因临视用乙巳诗韵》 《过清河望明陵各题句》,嘉庆帝的 《谒明陵八韵》 都是关于明十三陵的 诗词,而且这些诗词都在当时镌刻在了明十三陵的明代石碑之上,这实际上宣告了改朝换代 的完成和清代皇帝正统地位的确立。 卷 10 《冢墓记》,利用大量篇幅记载了明十三陵的规制, 但是这些文字几乎全部抄录顾炎武 《昌平山水记》,没有创新之处。 另外,在卷 2 舆图记中还 有一幅明陵图, 山水、树木历然在列,仅是各陵的示意图。 各陵的神宫监、果园,到光绪时发展成为村落,它们和其他村落一样,被列入志书的 “土地记” 中, 已经失去了作为陵寝附属的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光绪 《昌平州志》 还有一件关于明陵的大事没有记载,那就是乾隆五十年 (1785) 到五十二年对明十三陵的大修工程。这并非是编修者不知此事或是遗漏,而是具有更深 层次的原因。清初方志编修者用大量笔墨书写清帝对明陵的保护政策,其目的在于宣扬清廷的德 行,笼络汉族士人,维护清廷的统治。光绪时期,清朝已经统治了 200 多年,早已不是清初那个 敌对势力暗流涌动的时代,这时的明十三陵也仅仅是前朝的遗迹,与其他王朝的帝陵没有区别, 因此,也就没有书写乾隆皇帝大修明陵的必要了。虽然编修者在 《皇德记》 中说罗列清朝皇帝 谕旨的原因是 “以昭圣德”,但也只不过是敷衍塞责的文字。
地方县志中的风俗习惯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细节,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