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随着江南市镇的兴起,一大批乡镇志也涌现出来,为我们了解市镇历史提供了方便。现存记录王店历史的地方志共有三部,即清人杨谦纂修、李富孙补辑、余楙续补的《梅里志》,余楙之子余霖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编纂的《梅里备志》以及1996年由王店镇政府组织修撰的《王店镇志》(另有一部由海昌祝廷锡纂修的《梅里志校勘记》是对《梅里志》的校对勘误,为手写稿本,虽有影印本但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三部志书基本涵盖了王店(梅里)从五代石晋时期特别是明清以来至二十世纪90年代间的史事。
《梅里志》是一部记述梅里镇(今王店镇)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的志书,从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3年),王逵辟镇至清朝末期,跨度达一千年之久。此志书由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杨谦编纂;嘉庆中期李富孙补辑;光绪初年余楙续补,共十八卷,有光绪三年刻本和上海书店出版社九十年代的影印本。
杨谦(生卒年不详)字子让,号未孩,清代廪生,他与朱彝尊同居梅里,对朱氏诗词极为赞赏,对朱氏一生学术活动亦有所研究,晚年注解朱彝尊《曝书亭集》诗1751首,并辑成《朱竹垞先生年谱》,为后人研究朱彝尊提供了方便。所编纂的《梅里志》,其艺术、著述、诗话等内容为研究梅里诗人及其诗作保存了丰富的资料。
李富孙曾受嘉兴知府伊汤安之聘纂修《嘉兴府志》,又协助杨谦补辑《梅里志稿》(有关李富孙的详细资料将在后面专文介绍)。余楙是《梅里备志》作者余霖的父亲。
《梅里志》由道光五年浙江布政使继昌、乾隆三十八年杨谦以及光绪二年翰林院庶吉士余弼等人分别作序。其正文内容如下:第一卷为沿革(沿袭和变革)、疆域(范围和面积)、山水(有山有水的风景);第二卷为古迹(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坊巷(街巷,坊间里巷)、桥梁;第三卷至第五卷为寺观(佛寺和道观)、祠宇(祠堂及神庙);第六卷为园亭(供私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第宅(官僚贵族的大宅);第七卷为墓域(墓地)、蠲恤(免除赋役、赈济饥贫情况)、物产(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风俗(民风民俗);第八卷为科第(科举考试录用情况)、荐辟(推荐和征召、保举的人才)、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杂选(通过入太学、入仕、考职、捐纳等途径取得官职的人)、封荫(具有一定品秩的官吏,其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及妻室的受封赠,子孙得荫袭官爵情况),第九卷为仕宦(出仕、为官,文人对当官的一种谦虚称法)、孝义(里人行孝重义情况),第十卷为文苑(记载文士的言行)、隐逸(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的人),十一卷为艺术(文学、绘画、工艺等)、释道(佛教和道教、僧人和道士)、流寓(流落他乡居住的人),十二至十四卷为节烈(守节或殉节,性格贞烈、刚正的妇女)、闺秀(有才德的女子),十五至十六卷为著述(撰写、编著的作品)、碑刻(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十七卷为旧闻(掌故、逸闻、琐事等),十八卷为诗话(评论诗作、诗人、诗派及记录诗人故实的著作)。
地方县志中的交通记载,揭示了一个地区的交通发展状况,包括道路、桥梁、水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