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地方志,文成县南田山志十四卷首一卷 来源:温图古籍 著者: (民國)刘耀东撰 所处朝代: 分類: 史部/地理類/山川之屬/山志 版本年代: 民國 版本類型: 鉛印本 子目: 版本(帶補配): 民國二十四年
北宋祥符间《太平寰宇记》载:“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万山深处,匆辟平畴,高旷绝尘,风景如画,桃源世外无多壤焉。”
清光绪二年《青田县志》载:“南田山”县南一百五十里,万山之巅,独开平址数十里,号南田福地。
南田在青田县南部的高山平台上,因地势平坦广阔,且又有一大片肥沃的良田而得名。
刘耀东的《南田山志》载“兹山在县南万峰之巅,为峻极而绝?尘之上,乃有沃壤百里,平畴千顷,赐名南田。”
春秋战国时期南田属瓯越地,两汉时属会稽郡,两晋,南北朝时属永嘉郡,隋朝改永嘉郡为括州,唐朝改为处州,明朝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南田属处州府。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定青田为3乡18里23都252图。
南田属青田县柔远乡九都,故称九都。此后就有“处州府青田县九都南田之说,至今尚有年长者如是说。”
清康熙二十年(1681),南田归属不变,仍为九都。九都分为个源。一源辖大会等村;二源辖大田等村;三源辖坟头寮等村;四源辖伞(三滩)等村;五源辖源头等村;六源辖金竹垟等村;七源分为上、下七源,上七源辖张坳等村,下七源辖西园等村;八源分为上下八源,上八源辖梁岙等村,下八源辖武阳等村;九源辖万阜等村(现属青田),十源辖上堡等个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宣统元年间(1909)废除“里、都、图”制,设置城乡,南田属青田县的一个乡——南田乡。民国初期沿袭清制,至民国十九年设立区、镇、乡等,南田为二区,辖南田、王宅、雅梅、富岙、敖里,西坑,十源,三滩,初阳9个乡。民国二十七年(1938),二区改称南田区。
民国35年(1946)12月,行政院核准以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文成县,南田从青田划归文成县。为纪念刘基,以刘基谥号“文成”命为县名。1948年7月1日,成立文成县人民政府。尔后,南田分别称南田区、南田乡、南田公社、南田镇等。
“南田”和“九都”是不同时期的区域名称,而“南田”自有史记载以来一直延续至今。但今天尚有年长者称“南田”为“九都”。
九都九条岭,条条通天顶
南田是明开国功勋刘基,字伯温(1311-1375)的出生和寿终之地。“素有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和“浙南庐山”之美喻。地处高山平台,人杰地灵,山青水秀,风景秀丽。又有“大旱不绝收,大水不飘流”等雅说。华盖山似屏风横贯东西,档住北方寒流,东西两溪似双龙戏珠,屈曲缓行、水口紧锁,是一处天然人居佳境。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唐朝中期,南田小坑边建紫阳观。唐代宗广德(762),安史之乱,中原战火纷飞,义军四起,当时浙江农民起义军首领袁晁领导农民起义,起义军抵达青田县城,邑人给纷纷逃往南田避难。唐宣宗大中时(847-858)南田建慈仁寺,西陵建妙因寺。唐昭宗乾宁时,(894-897),南田建连云寺等。
唐天佑元年(904年),北宋名相富弼高祖工部郎中、松州刺使,太常寺小卿富韬为避五代之乱,自河南迁南田谷泉。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节度使钱旬从临安徙南田后塘;
宋徽宗景宁时(1102-1106年),名相富弼之孙,宣奉郎、进宣德郎富直清;瑞明殿大学士,赠宣奉大夫富景贤弃仕归田,从河南迁往南田泉谷。
宋理宗宝庆时(1225-1227年),名将刘光世之孙,刘集(刘基高祖)自丽水竹洲徙居南田武阳。
早在一千三百多年(或更早)人们就从四面八方出入南田。来往的人多了,路(岭)也就多了,后有好事者聚资将这些岭修建成岩石阶梯,而这些岭通到南田,就再也通不到哪里去了,所以就有“九都九条岭,条条通天顶”之说。当然这是他人的说法,其实没有听说以“南田”或“九都”
命名的岭。而南田人的说法是“九都九条岭,条条通到京”,似乎这种说法更为客观。因为,从南田出发,每条岭都能通到县境直至京城。
现拟九条岭如下(有待进一步考证):
半坑余岭:在今南田境,经梅树到林坑至渤海通往景宁;(是“九都九条岭,条条通天顶”之说。 最长的一条。)
岭根岭:在今青田县境,至武阳至岭根,通往青田县;
石赤岭:在今青田县境,经万阜乡新庄通往青田县;
五十都岭:在原瑞安县境,经朱阳到玉壶通往青田县、瑞安县;
台岭:在今文成县境,经二源至大峃通往瑞安县;
大会岭:在今文成县境,经大会至大峃,通往瑞安县;
五十二岭:在今文成县境,经龙川至大峃,通往瑞安县;
茶寮岭:在今文成县境,经茶寮至黄坦,通往泰顺县;
八都岭:在今文成县境,经西坑至下垟,通往景宁县。
古籍县志中的社会记载,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家族制度、教育状况和社会习俗,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