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所属扎兰屯市地方志
书名:民国布特哈志略
卷数:全1册
作者:孟定恭纂修
版本: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圖書館1985影印本
格式:原书原貌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
大小:28.74 MB
页码:113双页
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所属扎兰屯市地方志,《布特哈志略》全书分历代沿革含民族、村落姓氏含风俗习惯、人物、古迹、歌谣、经政等六部份,约三万七千字。“布特哈”,满语为打牲的意思。布特哈地区包括嫩江中上游和诺敏河、讷莫尔河流域,西到大兴安岭,东南到呼兰河之间的地域,纵横千余里。清朝时期,在这片江河奔流、森林藏密、草原丰美的土地上,主要居住着从事狩猎业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1931年,达斡尔族学者孟定恭“苦心孤诣,志坚有恒”,把被称为一方“向导”的《布特哈志略》一书公诸于世,填补了布特哈地区没有专门史志的历史空白。
孟定恭,当时任西布特哈总管公署旗务科长。他与另―位同族学者何鹏共同被称为是“布西双杰”,孟定恭通晓满蒙汉文,史学功底颇厚。他素有撰著家乡史志的愿望。《布特哈志略》是他在求访乡亲父老、查阅历代史书的基础上写成的。这部著作文笔流畅、通俗、精练。近4万字中,包含有历史沿革、村屯姓氏、人物、古迹、歌谣、经政等丰富的内容。在“历史沿革”中考证了历代该地区辖属情况,其中详述了清代以后布特哈行政变化。在“村屯姓氏”中记录了130个达斡尔、鄂温克族村名及其居住民族,并对村屯迁居和村名更变作了注释。在“人物”中不仅有取材于《黑水先民传》的30多名人物,而且有与作者同时代的50多名人物。在“古迹”中对于西布特哈地区的边堡、庙宇、墓碑作了介绍。以上内容对于了解布特哈地区各民族是非常可贵的。在“歌谣”中记录了一首颇具特色的达斡尔族歌谣,其中写道:“兴安大岭兮,吾之围猎场,嫩江水流兮,总管古城,尼尔吉鄂博兮,系典重地…………登台垂钓兮,得草根,坐身展网兮,获鲤鱼;穿凿冰眼兮,下冬网,持备钩叉兮,捕鱼尾。”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历史生活画卷。
布特哈清政区名。康熙中以分布于嫩江及其两岸支流的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打牲部落编置佐领,设布特哈(满语,意为“渔猎”;汉译“打牲处”)总管,驻嫩江西岸宜卧奇(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光绪二十年(1894年)升布特哈总管为副都统,徙治嫩江东岸博尔多站(今黑龙江省讷河县)。三十二年(1906年)裁副都统,以嫩江为界划分为东、西两路布特哈,仍各设总管,分驻博尔多和宜卧奇。宣统二年(1910年)于东布特哈置讷河直隶厅,1915年于西布特哈置布西设治局。
布特哈旗为黑龙江省曾辖县旗。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南麓,东与龙江县、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毗邻。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所属扎兰屯市。
原为黑龙江省所属雅鲁县。东北沦陷后,1933年1月,划归兴安东分省管辖,伪兴安东分省公署驻扎兰屯。同年3月,将雅鲁县改为布特哈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隶属兴安省纳文慕仁盟。1949年4月,改隶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1953年4月,改隶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1954年5月,改隶呼伦贝尔盟。1969年7月,随同呼伦贝尔盟一并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79年7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仍隶呼伦贝尔盟。1983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布特哈旗,设立扎兰屯市(县级),翌年1月1日,正式撤旗设市。
地方县志中的方言记载,记录了当地的方言特点和方言变化,这些信息对于了解地方语言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